2025年6月,马来西亚海事执法局8305船访问海南三亚。 一名船员在港口无意中举起相机,拍下了让他目瞪口呆的一幕:一架深蓝涂装的直-20直升机稳稳降落在万吨级白色巨舰“南沙”号的后甲板上。 这张照片几小时内传遍全球军事论坛——中国海警首次公开部署直-20的实锤画面,就这样被意外曝光了。
“南沙”舰可不是普通执法船。 这艘编号5901的巨舰全长165米,排水量超万吨,配备76毫米舰炮和重机枪,尾部设有飞行甲板和机库,堪称移动的海上堡垒。 但真正让外界震动的是甲板上那架旋翼折叠的直-20。 此前,这款被称作“中国黑鹰”的直升机只活跃于陆军山地旅、海军驱逐舰和武警特战队,如今它跨越了军警界限,正式加入中国海警的装备序列。
这并非孤例。 自2018年中国海警划归武警序列、由中央军委统一领导后,“军转警”就成了海上力量升级的主旋律。 几十艘退役的056轻型护卫舰卸下导弹发射架,刷上白色执法涂装,转身就成了千吨级海警船。
而专为海警设计的船只,也直接沿用054A护卫舰的成熟舰体,只对内部舱室进行适应性调整。 这些“白衫军”看似温和,却继承了军舰的耐波性和远洋续航力,在仁爱礁对峙菲律宾舰船时,它们的机动性和抗冲击能力让菲方屡屡受挫。
但仅有硬舰艇还不够。 过去中国海警的直升机队伍颇为尴尬:直-9体型太小,载员和航程捉襟见肘;直-8又过于庞大,只能在万吨舰上起降,难以适配中型海警船。 直-20的加入恰好填补了空白。
这款10吨级国产直升机采用五叶复合材料旋翼和涡轴-10发动机,最大优势就是“刚刚好”——既能在“南沙”舰这类旗舰甲板灵活起降,也能适配更小的执法平台,无需大规模改造机库。
为适应海上盐雾腐蚀环境,海警版直-20专门做了“海洋定制”:旋翼可折叠便于收纳,机身喷涂防腐蚀材料,通信系统也升级为远海超视距型号。 虽然未装载反潜声呐等军用设备,但它能连续飞行数小时执行巡逻监视、人员投送和搜救任务。 在黄岩岛海域,这类能力至关重要——当外国船只试图绕岛迂回时,直-20可迅速升空锁定目标,引导海警船精准拦截。
南海维权的特殊性,让直-20的价值更加凸显。 2024年,中国海警舰载直升机首次随编队远赴北太平洋和北冰洋执行公海渔业执法,并在西沙、黄岩岛启动常态化巡航。 但岸基直升机难以持续覆盖争议海域,而随舰部署的直-20彻底改变了局面。 它能直接在海上完成起降轮换,成为移动的“空中指挥所”。
在台风季节无人机频繁趴窝时,直-20的稳定出勤让海警首次实现复杂气象下的全天候监控。
国际观察家敏锐注意到直-20背后的战略对标。 美国海岸警卫队早已将“黑鹰”直升机列为标配机型,与P-8A反潜巡逻机、大型巡逻舰组成“轻装海军”阵容。 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超美洲豹”直升机也常年随舰巡视东海。
中国海警的直-20部署,标志着亚太海上执法力量的装备竞赛进入新阶段。 正如美国海岸警卫队借“执法”之名参与印太战略部署,中国同样以海警为支点,通过增强非军事力量的存在感,在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前提下强化海域控制。
这种“灰色地带”博弈在仁爱礁表现得最为典型。当菲律宾试图向搁浅军舰运送建材时,中国海警的立体监控网络立即响应:直-20升空监视菲方行动轨迹,千吨级056改执法船前出拦截,后方万吨旗舰统筹调度。 2024年全年,类似行动驱离外籍渔船1700余艘次,查扣违规船只15艘。 全程未发一弹,却有效瓦解了对方意图。
模块化设计让直-20具备“战时即战力”的潜力。 一旦需要,机体可快速加装雷达吊舱扩展监视范围,挂载探照灯和绞车强化救援能力,甚至改装武器挂架应对突发冲突。 这种平战结合的设计思路,与美国海岸警卫队“黑鹰”如出一辙——平时是执法工具,战时立刻转为反潜、反无人艇的作战平台。
随着直-20加入,中国海警的“空海一体”执法模式正式成型。 2024年记录显示,海警固定翼巡逻机与舰载直升机协同出勤频次同比激增50%,黄岩岛上空的低空巡逻已成日常。 在5901舰的机库内,维护中的直-20旋翼折叠收拢,机身上还带着南海的盐渍。 不远处,马来西亚船员的相机快门声早已消散,但这架“海上黑鹰”的轰鸣,才刚刚开始响彻这片深蓝。
专业股票配资资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